林老師這些年陸續在兩岸出了十四本禪書,內容涵蓋禪修行、禪生活、禪藝術,其中最根本的為《兩刃相交》與《禪門三徑》二書。
《兩刃相交》直擊了禪門修行的虛實,以「本分」「氣魄」「修持」「勘驗」「風光」五個向度談宗門之立基。
《禪門三徑》則將宗門修行,自「劍客」「詩人」「老婆」契入,分別就「情性與應機」、「見地與功夫」、「開悟與示寂」談此三條實修路徑,使學人由此能不落於習見,植入禪門。
本課程將對此兩書逐篇導讀,以示有緣。

本次課程將會進行更多實際的藝術鑑賞,
在多種器樂的現場表演中,了解中國的藝術,以及與西方藝術比較,凸顯兩方的因歷史與民族性而產生的不同特色,

雖然過去曾開禪詩課,但既冠以「林谷芳如是說」,則此次課程,於形式內容自當有實體性的切入。課程內容因而不放在禪詩全貌的領略上而係選取林老師在禪宗之路上有較深觸動的作品,或以之為引帶出詩中對應的修行理路生命境界,與有緣者相參。

禪講不落文字,故禪書總須人參,而參不參得,則有賴生命之積澱,林老師之禪書亦復如此,學人每謂重讀一次即有重讀一次的領會,有鑑於此,隱廬規劃了「以書契禪」的系列課程,由林老師藉由它的禪書,帶領學人一步步走入宗門的世界。
系列課程中的第二單元為「千峰映月」。

本次課程老師會用16個關鍵詞來闡述、契入中國文化的特質
時間:2019/11/27開課
束脩: 一期12堂,$4800元/人

一、 人間性――中國文化存在的基點
較之世界其他大文明,「人間性」正是中國文化根本特質之所在。能識得在此之長短得失,就不至入主出奴,進退失據,不會無謂自卑,也不致妄自尊大,所謂文化重建也才可期。


二、一元性與多元性並存――漢字帶來的文化特質
漢字是世界目前僅存的大系統表意文字,它的特質使中國歷來「文、言」分家,「書同文」維持了中國文化的一元性,而地理與族群的分野則又使它保有多元性,這「一元性與多元性並存」的特質是使中國文化能歷數千年而不倒之關鍵,談中國文化因此不能偏廢一邊。


三、中國文化的鐵三角――儒釋道三家
談中國文化之價值核心,必論及儒釋道三家,它們分別處理了中國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三個層面的生命基本需要,正所謂「儒家的社會性、道家的美學性、佛家的宗教性」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鐵三角」。


四、通古今之變――中國歷代之氣象
由於人間性,中國生命在超越上並未如其他文化那般地訴諸彼岸,而是透過人世的起落浮沈,觀照自己該有的落點,「讀史」因此是中國生命能不局限於己的關鍵,也因此,談中國文化乃須識得歷代之氣象。


五、君子不器――文人文化
文人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階層,他通於諸事,不限一隅,中國文化的特質、中國生命的情性正可以由其觀之,識得文人,才知中國為何文史哲不分家,才知文人藝術為何成為管領風騷的中國藝術。


六、不學詩,無以立――詩性的民族
漢字富於意象,長於詩性,中國因此是詩的民族,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以詩心躍入歷史,甚且成為中國民族哲思的一種特有形式。


七、氣韻的世界(一)――中國水墨
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它對應的是中國對筆墨的講究,更深地,則涉及氣韻的美學,這使中國水墨不以形取勝,而以意在行。氣韻有實有虛,既對應虛實相生之道,更因「韻以致遠」,而使中國藝術「言有盡而意無窮」。


八、氣韻的世界(二)――中國音樂
氣韻說原源自音樂,歷史上,無以在此發揮的樂器都不能管領風騷,歌樂上的「聲腔」更成為一大特色。而音樂既是民族深層心靈的投射,了解中國文化從此涉入,也就往往能見及文獻所未及處。


九、常民說史――中國戲曲
戲曲是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它「合歌舞以演故事」,除開獨特的唱腔、做工、扮相外,更發揮「常民說史」的功能,欲了解中國百姓心靈,捨戲曲則難為工。


十、道藝一體――生命與藝術的境界
境界說為中國藝術所特別標舉,意指藝術的呈現必須跟生命的修養合一,而其終極則為「道藝一體」,無此,則藝術也僅是生命競玩之事。


十一、死生之間――中、印、日的生命觀
由於中國文化的人間性,使中國人之生命觀有大異於其他文化者,在此,有利有弊,有得有失,透過對印度與日本生命觀之比較正可以清晰地看到此得長短,並瞭解儒釋道三家齊弘的必要性。


十二、虛實之辨――文化的重建之道
歷史上中國向為上國之邦,近世則國勢凌替,以是,談文化重建,國人乃常在肯定與否定傳統上趨於兩端,過去一味否定,如今則一味肯定,而其實,識得虛實,才真可以鑑往知今,也對目前談國學的種種知所揀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