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診是了解身體氣血流注規律,臟腑運行法則的直接之法。內經稱之為巧,巧則有施為也,就關乎診者的方法與認知。方法和認知則建立在整個對人之精氣神三個層次的準確把握上,這就對於診者提出精微的要求,所以言候之以氣。對氣的感知則依賴於「觸」與「感」的融通,核心就在心神的感知訓練上,觸之於手,會之於心也。所以課程設置就以觸的訓練為核心,逐步可以摸出身體的氣感模擬结構與立體感覺,進而與我們所編的歷代脈訣相參,不因書繁而忘文生義,逐漸能夠歸攝於手上功夫。
並且詳談在感知入微過程中體驗到的所謂病氣問題,擴展關於人身正氣、陽氣與不正之病氣的認知,提供有關病氣的處理技巧。深入體察脈氣的運作,理解所謂由氣生象的內外藏腑對應關係。
以《診家樞要》所列之二十七種脈象為目,以四時之王脈為綱,以陰陽、虛實、寒熱、表裡統合之,脈象之下懸列疾病綱目,歸之與身體的運作中,可以為身心實際的狀態及疾病的診斷提供清晰地解讀。
身心文義交參相互發明,體己則知人。以上所言看似複雜玄虛,但是只要有興趣,按照我們的方法,必定讓您有所體會,發掘身體的奧秘,掌握脈診的核心秘技。

時間:2023/3/11開始,每週六下午15:00~17:00。
地點:臺北市中正區臨沂街71巷19弄9號「隱廬」。
束脩:一期10堂,$5000元/人,單堂課另計

講者簡介:
張賏,揚州大學文學碩士,曾隨中國大陸天津道醫張辰道長,系統學習中醫經典、本草藥理及針灸方劑。尊師之囑重視中醫思維的培養,以實證的原則,以實際的身心體驗研習中醫經典,參習醫理、經絡及藥性,發揚傳統醫學之精神。

《黃帝內經》的醫學傳統把人身體分為三個層面,可見的器物質層面、精細的氣層面、以及無形的精神層面。疾病的形成和調整一旦落到器質的層面,療愈的難度會大大增加,而疾病之徵兆則早已見於精細的氣層面、及無形的精神層面。這裡面涵蓋了家族遺傳、氣候變化、飲食方式、生活作息、心理情緒等各個方面。而其中回到核心,就是我們能夠了解身體和心理的運作方式,這是我們能夠主動調整的基礎。而身心運作的方式,其中的核心就是氣以及氣循行的通道,它介於我們身體的有形跟無形之間,運行於週身五藏六腑十二經、奇經八脈十五絡。這是我們生命的app。
所以此門課旨在解釋和體會人身經臟腑氣的要竅運行,以《內經》為本,參合《難經》《身經通考》《八脈通考》以及道家《指道真詮》一部分藏腑內景。以四時六經氣為綱,著重在氣機的調整上。為了生活上一些常見病的處理,也帶入傷寒類方。當然,從經方的角度,《傷寒》和《內經》是二路,至於細節,則在課程中敘述。
為了起到體會身體氣機保養身體之功,配合經脈藏腑,還會教一門五臟導引法,每次課堂上都會指導練習。

講者簡介:
張賏,揚州大學文學碩士,曾隨中國大陸天津道醫張辰道長,系統學習中醫經典、本草藥理及針灸方劑。自大學開始學習佛法,參習身心修證之事,於佛道二家涉入頗深,均有所得。重視中醫思維的培養,以實證的原則,以實際的身心體驗研習中醫經典,參習身心之理、經脈方劑及針灸藥性,實踐傳統天人合一的古典精神。